logo
當前位置 : 首頁 > 協會新聞 > 腦健康與科研——世界...

新聞事件

腦健康與科研——世界華人麻醉醫師協會年會(WACA 2019)紀實

作者:世界華人醫師協會 時間:2019-09-18

2019年8月31下午,WACA 2019年會與浦江國際麻醉與危重病論壇同期召開,在浦江國際麻醉與危重病論壇開幕式中,世界華人醫師協會副會長兼理事王向東教授代表世界華人麻醉聯盟致辭。

王向東教授表示,世界華人近年來一直活躍于麻醉與腦科學研究的國際舞臺上,屢有突破,本次WACA2019年會也將同期召開,期待未來腦科學與神經科學攜手并進,大放異彩。

開幕式過后,WACA主席、弗吉尼亞大學麻醉學系左志義教授作主題報告。

在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的轉型時期,左志義教授充分肯定了麻醉醫師在腦科學時代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大家攜手解決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麻醉機制的探索、意識的生物學基礎、麻醉期間的腦功能監測、麻醉期間腦功能保護及疼痛的管理等。

WACA年會伊始,左志義教授介紹了世界華人麻醉醫師協會的發展狀況。

目前世界華人麻醉醫師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美國現有華人麻醉醫師579名。自2017年9月世界華人麻醉醫師協會成立以來,協會一直秉承促進麻醉、重癥監護、疼痛管理和其他圍術期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員之間的學術和臨床交流與合作為宗旨,促進世界范圍內華人麻醉醫師的學術和臨床交流,建立世界培訓中心,培育麻醉和圍術期醫學專業人員。兩年的時間,協會不斷發展壯大,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腦健康報告專場

在腦健康報告會場,左志義教授,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四人民醫院熊利澤院長,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謝仲淙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孟令忠教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馬大青教授,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繆長虹教授,青島市市立醫院陳懷龍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趙平教授分別從圍術期腦保護的研究方向出發,講述各自研究領域進展,倡議維護圍術期腦健康,改善患者預后。

熊利澤院長在《從腦保護到腦功能保護》中指出,腦保護概念應當改為腦功能保護,腦功能保護概念的引入有利于臨床診療目標的確定,腦保護研究應以腦功能保護為目的,回歸整合醫學理念,符合醫學發展方向。在此研究領域,熊利澤教授課題組在動物研究中驗證了抑制MD2多肽對于出血性及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顯著的腦保護作用,并繼續在靈長類動物中證實了其有效性。

謝仲淙教授從實驗室到臨床,介紹了腦發育中的麻醉神經毒性相關研究結果。近年來一些研究表明,手術麻醉后患者的認知功能與腦部結構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是這些改變是否由麻醉因素引起仍然難以確定。目前關于麻醉對神經發育毒性的研究共有三座高峰:GAS、MASK、PANDA研究,但是其主要結局主要是智商測試結果,并不能完全證實麻醉的神經毒性?;诖?,謝仲淙教授研究團隊探索了新生小鼠的大腦能量代謝變化,發現了新生小鼠腦能量低、Tau蛋白增加是造成新生小鼠大腦脆弱性、易發生認知功能變化的原因之一。

左志義教授在《圍手術期大腦健康倡議,呼吁為改善患者的預后》中表示,術后譫妄、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在高齡手術患者中發病率高,因此,臨床中麻醉醫師要做好術前篩查,并且要盡早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保護圍術期認知功能。身處腦科學時代,麻醉醫師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揭秘麻醉機制、意識的生物學基礎、腦功能監測;在麻醉狀態下進行腦缺血保護、防治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和術后譫妄;消除各種復雜疼痛,減少藥物濫用和依賴等。

 

孟令忠教授介紹了血流動力學管理的新進展,并指出了目前血流動力學監測的不足——缺乏對組織氧飽和度的監測。不同器官對血壓高低的反應各不相同,手術中麻醉醫師常常關注腦氧指標,而忽視了其他的器官和組織床。在一項剛結束的多中心研究中,孟令忠教授發現,動脈血壓的變化和心排量的變化并不完全一致,外周肌肉氧飽和度監測的干預對患者術后疾病轉歸有著積極意義。

繆長虹教授著重探討了《圍手術期腦卒中的預防和治療》,并且強調房顫患者術前抗凝及抗凝藥的選擇是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要合理選擇手術時機。

馬大青教授詳細闡述了圍手術期器官損傷和細胞死亡機制,血管外科手術或其大型手術創傷可導致患者潛在的缺血再灌注損傷,這種器官損傷往往是全身的,而右美托咪定在保護腎臟、肺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經頸內動脈灌注低體溫腦保護是近年來的研究新思路,選擇性經頸內動脈內腦低溫降溫迅速、對循環呼吸系統影響小,無凝血功能障礙及免疫系統功能缺陷。為探究其具體機制和作用,陳懷龍教授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并且就選擇性腦低溫對大鼠缺血再灌注時皮質小泛素樣修飾蛋白化的影響加以介紹。

麻醉藥物對發育期腦的神經毒性與否仍然是麻醉學的研究熱點,趙平教授通過系列研究厘清母體麻醉對子代神經發育的具體影響,并且證實了孕中期麻醉七氟醚暴露是通過干擾子代神經干細胞增殖和凋亡影響學習記憶功能,總之,趙平教授建議,妊娠期避免手術,盡量推遲到分娩后,孕期母體常規運動鍛煉有助于子代腦部發育。

“如何設計和開展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報告專場

臨床與科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教學是科研的基礎。在“如何設計和開展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報告專場,左志義教授、孟令忠教授、謝仲淙教授以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建軍教授現身說法,在撰寫基金、開展臨床及基礎研究、研究生教學領域傳授自身經驗。

學習如何設計和開展研究是每一位麻醉醫師的必修課,孟令忠教授圍繞圍術期臨床研究設計和執行簡述了自身經驗,并以實際的幾項研究舉例,詳細說明了臨床研究設計要準確,任何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要進行樣本量計算,且要對干預后的生理目標進行評判。

謝仲淙教授表示基金項目不能脫離臨床,并且摘要是立項的依據,也是評審對基金項目的第一印象,盡管摘要字數有限,但是寫好摘要十分重要。另外,項目中要提出新的想法,或者融入新的技術和新的運用,亦或是進行新的臨床實踐。

左志義教授提出了《關于基礎科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不同,首先在進行基礎研究之前,研究者應當提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假設,并且研究應當具備新穎性、臨床實用性以及可行性。

楊建軍教授在培養優秀研究生上獨具心得,他指出要在初期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制定基本規章制度,安排定期的課題進展匯報和小結,并且鼓勵學生出國學習,培養臨床工作能力,和學生共進退,砥礪前行。

麻醉教育專場

在麻醉教育專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進教授,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俞衛鋒教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童傳耀教授,孟令忠教授,謝仲淙教授以及澳門仁伯爵醫院梁暉教授立足麻醉醫師的培養,從中外麻醉醫師培訓的不同角度探索未來國內的麻醉教育之路。

臨床科研是麻醉教育的重要環節,臨床科研對于麻醉醫師個人及學科建設都非常關鍵,可以起到支撐和引領學科發展的重要作用。臨床試驗是研究患者轉歸的研究,俞衛鋒教授分別講述了各種臨床研究,如前瞻性研究、回顧性研究、隨機對照研究等的設計與實施要略。

口試是評價住院醫生臨床能力的關鍵,還可提高麻醉規培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及自學能力。美國住院醫師核心勝任力包括六大綜合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教學能力、職業素養、病人照護、溝通合作和終身學習。童傳耀教授從監考官的角度出發,為住院醫生傳授了寶貴經驗,同時鼓勵青年麻醉科醫生實踐出真知,要充分掌握書本知識與危機處理的能力。

孟令忠教授過去一直在教學醫院工作,會中他闡述了對于麻醉教育的真知灼見。作為一名學院式的臨床醫生,孟令忠教授認為麻醉醫師要對教育要保持好奇之心,并且要在臨床中不斷訓練自身的思維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麻醉醫師。

謝仲淙教授介紹了麻省總醫院麻醉科的歷史,以及院內的科研支持政策及既往科研成果,同時分享了麻省總醫院對于住院醫生的錄取、培養、畢業的標準,除了對住院醫師的臨床及科研能力的培養,麻省總醫院更著重于住院醫師麻醉精神的培養。謝仲淙教授強調,對麻醉學的探索和熱愛是成為合格麻醉醫師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

劉進教授認為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應當是“先臨床,后科研”,四川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麻醉學獨立開課、實習、考試、計分、以培養學生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調控、重要組織臟器的保護和支持為主要目的。劉進教還授將麻醉與危重病醫學教研室的培訓基地比作靶場,華西醫院通過教育為國家培訓合格醫師,為基地儲備優秀師資,調整全科和各??漆t師比例。

北京協和醫院一向重視住院醫師的培養,在此方面,負責住院醫師教學工作的于春華教授有著獨到體會。醫教研管是麻醉科室建設的四大主要內容,住院醫師培訓是培養臨床醫生的孵化培育階段。于春華教授表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轉變之路,也是造就高水平臨床醫生的必經之路,其過程重在規范,其結果體現同質。

麻醉專業本身就是急救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梁暉教授認為減少麻醉事故和不良事件的發生需要麻醉醫師有一項額外的技能——非技術性技能,這和醫學知識及臨床技術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非技術性技能通常是認為因素,包括判斷、決策、計劃、交流以及領導力等種類,以上能力與是否熟練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并不相關。

“麻醉醫師面試病例集錦”一書的捐贈儀式

贈書環節人頭攢動,會場年輕的麻醉醫師隊伍整齊,分別從俞衛鋒教授和童傳耀教授手中接過書本,他們將繼續傳承麻醉智慧,不斷砥礪前行。

此次2019世界華人麻醉醫師協會年會與浦江國際麻醉與危重病論壇聯合舉辦,進一步擴大了協會影響力,并且雙方將在一個充滿機遇的醫學領域加強溝通合作,拓展麻醉學科版圖。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